无量子解读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大于细

分享到:
点击次数:1152 更新时间:2020年04月17日13:13:43 打印此页 关闭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①,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释】

①图:计划。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搅扰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凡是天下的难事,一定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凡是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部分做起。因此,有道的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许诺的人,很少有能够兑现的,必然会失去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人,势必会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人遇到事情总是把它看得很难,所以反而没有困难了。

【解析】

这一章进一步阐释“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巨发展起来的。圣人明白这一道理,因此在事情刚刚出现或者还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把它化解掉了。所以,我们看圣人表面上做的都是小事、细事、易事,甚至什么也没有做,最后的结果却就了大事、难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句话有人解释为“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以无味为这种解释没有把自然无为理解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思想境界,而是作为一种单纯的行动指导思想来看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老子就是提倡什么事都不必去做了,这就扭曲了老子无为的真正内涵,因为在老子看来,人活在世界上就一定要做事,否则,就无法生存。在老子《道德经》里,无为的思想贯穿始终。

由于每一章节的侧重点不同,所以无为常常涌现出新意来。这里所说的“无为”的含意,意思是说在做仟何事情的时候,都丕要强加自己的主管意志,更不要试图用主观意志去改变事物一的客观属性。

当然,老子并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其自然。由此可知,老子所谓的无为实际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思想境界,也就是一种抛弃主观而顺从客观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事变少,少事变无。做到这些,就能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是修道的真实境界,要想理解这句话,就要先理解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手段是完成目的的中间环节,目的一旦实现,手段也就不再有用了。对于人类来说,手段不是绝对的,只有目的才是绝对的。所以,老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是手段的有限性和相对性,只有人类所要达到的目的才是极端重要的。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的哲学是一种调和的哲学,它反对任何形式的对抗与斗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子就否认了矛盾的存在。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充满了矛盾与斗争,而我们应该把这种矛盾和斗争从激烈的对抗状态拉同到相对平和的状态。为此,老子提出了建议,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里的“难”指的是力所不及的日标或是难于办成功的事情;“大”指的是伟大的工作或事业。老子在这句华中索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应当在矛盾和斗争仍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就予以消除,并通过谨慎行事避免新的矛盾与斗争的产生。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这里的“诺”意为夸夸其谈,吹牛皮,说大活。“寡信”是说真实可信的成分很少,很难兑现。在老子看来,大生于尘,多起于少,困难的事情要从易处着手。因此,求道的时候要从细微人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人手,所以有道的人从来不自以为大,因此能成就大事。轻易的允诺是不足信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一定会遭受到更多的困难。所以,有道的人遇见事情总是把它看得很艰难,最后反而没困难了。

王弼《道德经注》

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以圣人之才,犹尚难于细易,况非圣人之才,而欲忽于此乎?故曰“犹难之”也。

处于无内的境界,施行无言的教诲,满足于恬淡的滋味,这就是治理、协调的极致了。小的怨恨不足以去报复,大的怨恨天下都想将这人杀掉,顺应天下达成共识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德。以圣人的才华,依然被细小、容易的部分所阻碍,何况普通人达不到圣人的才能,能够忽略吗?所以说圣人尤其把事情想得困难。

苏辙《老子解》

圣人为无为,故无所不为;事无事,故无所不事;味无味,故无所不味。其于大小多少,一以道遇之而已。盖人情之所不忘者,怨也,然及其爱恶之情忘,则虽报怨犹报德也。世人莫不畏大而侮小,难多而易少,至于难而后图,大而后为,则事常不济矣。圣人齐大小、一多少,无所不畏,无所不难,而安有不济者哉!

圣人无所作为,所以没有什么事是他不能做的;不从事任何事务,所以没有什么事务他不从事;品味没有滋味的滋味,所以没有什么滋味他尝不到。对于大小多少的区别,一概以道的原则将它们看成一样的。人的情感最不容易遗忘的就是怨恨了,然而等到爱恨的感情都没有了,虽然是回报怨恨也和回报恩德没有什么区别了。世人都畏惧大的而轻视小的,觉得多的难,少的易,而把难事留到后做,大事放到后面完成,事情常常因此失败。圣人把大小多少都看成一样的,都严肃、谨慎地对待,不畏艰难,这样什么事办不成功呢?

上一条:无量子解读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 下一条:无量子解读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